元好问黄华峪十绝句译行(二)
四
绝壁孤云仔细看,云间龙穴想高寒。
碧澜寸寸横秋色,空对山灵说到难。
《注释》:龙穴:流水的洞穴,这里指黄华山绝高悬崖上的苍龙洞;碧澜:深绿色连绵的水;山灵:山神。
《译诗》:当只有一片孤云的晴朗天气向绝壁上观看,
在白云中流水的深洞使人想到里边一定冷寒。
那流出的水每一寸都映照出秋山的美丽景色,
想攀登上龙洞连山神都会说难、难、难!
《简析》:组诗的第四首写黄华山高处的美丽景色,作者在起始二句用了“孤云”、“云间”两个浅显而又关键的词语将深秋绝高处装饰得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图:“孤云”即指晴朗的天气,而晴朗的天气有一片白云正如绿叶之中一朵鲜艳的红花一样美丽,如果阳光强烈,有白云时而遮罩,则使人能把目光发挥到极处。在这样的背景下向绝壁上“仔细”看,“仔细”二字用得十分巧妙。用仔细看的东西一是小、模糊,再者即是相当高远,诗人如此用“仔细看”这个字眼怎不令人拍案叫绝,于是下一句的“云间”进一步映衬了绝壁的高。“龙穴”即山洞在绝壁上,而山洞已在“云间”,那么绝壁有多高呢?诗人再进一步用“想高寒”让人暇想。唐人祖咏在《终南望余雪》中的名句:“积雪浮云端”、“城中增暮寒”自然涌出,不由人身上不产生寒冷的感觉,起句妙承接更妙,普通的语言却构思得天衣无缝。这才是大诗人的水平。第三句转折又进一步用龙穴中的流水映照秋山的景色来赞美山之美。“碧澜”形容水使人想到绿色的醇酒。而“寸寸”两个迭字又把下面“横秋色”三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管是瀑布流水,还是地上的溪流,每一寸水都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黄华山秋天的美丽景色。这样的句子,这样的山景,诗人这样的思维怎不叫人拍案叫绝呢?末句“空对山灵说到难”,按诗的结构为“合”既承了第一句的高,第二句的高寒,又承了第三句的美景,而以难以登攀进一步呕歌了高险处的美景,引发了读者有余不尽的遐思。“空对山灵”在写法上是直白,但这种直白在文风上是典雅,既好听又含了多种意思。所以写诗防粗俗,广为传言的欧阳修与一秀才对诗:如秀才说“路旁一棵树,两个大丫杈”,欧阳修说: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秀才说:远看一群鹅,一棍打下河。欧阳修说:白毛浮绿水,红掌波青波。媸妍自见,同样的意思,粗俗和典雅有天壤的区别。元好问不愧为我国文化史上有名的语言大师。
五
玉立千峰画不如,天公自有范宽图。
闾山要著黄华老,千尺珠帘得似无。
(前辈闾山诗有“向使早逢周处士,子端应不号黄华”之句,处士指周先生德卿。)
《注释》:玉立:谓人丰姿秀美,亭亭玉立,这里用拟人手法指黄华山峰;范宽:北宋华原人,名中正,字仲立,性情豁达,故人叫他范宽,善画山水,初师李成、荆浩,既而叹曰:师人不如师造化。因迁居终南山太行山地区,对景写情自成一家,与关仝、李成齐名,为五代北宋山水画家之一,其师荆浩时曾来林州游黄华山绘黄华晚秋图;闾山:即金国文学家周德卿,闾山是周德卿的号,周德卿慕黄华山主王庭筠之名到黄华山参观,后悔自己没早点游黄华,他觉得年龄比王庭筠大,如果能比王庭筠早到黄华山,他就也会在黄华山隐居,那么“黄华山主”这个号就可能是他而不是王庭筠了,所以他作的诗中有“向使早逢周处士,子端应不号黄华”的诗句;著:著作,显露,标举意,本诗中了以标举意;黄华山隐居十年,读书画均执当时金国家文坛之牛耳,元好问很推重他,说他是“百年文章公主盟”,王庭筠,金国辽宁盖县人,字子端,号雪溪,到黄华山隐居时自称黄华山主,又称黄华老人。
《译文》:亭亭玉立如美人的无数山峰难以描绘,
老天爷产生出范宽这样天才画家有“黄华晚秋图”。
周处士闾山想以黄华老人名号标著自己,
千尺水帘就会因没有王庭筠这个名士变得滴水也无。
《简析》:这是组诗的第五首,诗人驾驭文章的功力於此可风,既写黄华山,除了写黄华山的风景即自然景观外,还绝不遗漏它的人文积淀。唐朝刘禹筠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什么是仙,应该说是在历史上有较大贡献的人。宋朝巴陵郡太守滕了子京为了请范仲淹给岳阳楼作记,在给范的信中写道:“天下郡国非有山川环异者不为胜,山川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元好问深得其中三昧,在这首诗中引用了一个著名画家范宽、一个著名诗人兼书画家王庭筠,而且巧妙地用对比手法达到了非常高超的效果。诗的首句在归结前几首诗指出了山峰美得如图画一般,甚至图画都没有山美,幸而老天产生了天才的画家范宽逼真地绘出了“黄华晚秋图”,非常自然巧妙地使用了名人效应,看似白描,但含意深博,范宽是举世公认的第一流画家,他的画在诗人眼里还不如黄华山的真实风景,你说黄华山有多美。这首诗起承两句就极具神韵,其转合两句更引出当时的一代名人王庭筠,而且拉来当时的翰林学士周德卿闾山作陪衬。王庭筠一代文杰,诗书画三绝。元好问的老师曾任金国礼部尚书的文学家赵秉文曾用:“李白一杯人影月,郑虔三绝画诗书”来称赞他,元好问虽是一代诗界宗师但对王庭筠更佩服得赞不绝口:说他是“百年文章公盟主”。在这种首诗里设想周德卿闾山想标榜自己当黄华老人,那么黄华山的名胜千尺水帘就可能不复存在。这样的对比手法更突出了王庭筠的名人效应,使人明显体会到:周闾山先生尽管当时也是全国有名文人,但比起王庭筠是差了很大一截。用“千尺水帘”的流与不流对比两个人的成就,实在是笔走空灵、巧妙之极。用美景引出名画家范宽,范宽虽到过黄华山,但后来到终南山隐居,故以此引出在黄华山隐居十年的名诗只书画家王庭筠,王庭筠在金元明三朝声誉极高,可惜其诗书画散佚极多,仅余的少量书法作品和现藏在日本的一幅画,被现代名书画家沈鹏主编的中国美术书法全集称为代表金国的最高水平。
六
团团石瓮琢青瑶,仰面看云觉动摇。
谁著天瓢洒飞雨,半空翻转玉龙腰。
《注释》:团团石瓮琢青瑶:团团喻园形,石瓮,瓮是过去盛水或食品的陶器,口小腹大,石瓮是石头的口小腹大的瓮,琢是雕琢。青瑶是绿黑色的美玉;天瓢:瓢是用来取水或东西的一种用具,天瓢是形容很大的瓢;玉龙:龙是古代传说的能兴云雨的神异彩动物,玉龙形容瀑布,见《辞源》玉龙条注四。
《译诗》:四围绝高石壁旬碧玉琢成的硕大石瓮,
极目仰望似看到摇动的云天。
是谁从上面洒下瓢泼飞雨。
我看一箭双雕玉龙冲天而上腰身却还在半空中转翻。
《简析》:组诗从入山、心情、政治态度,高山胜景、人文景观后的第六首转到具体景色即黄华水帘的描绘。黄华水帘在当时是黄华山的亮丽风景点,元好问无疑对其十分喜爱。他在第一次于年匆匆游黄华时就对黄华水帘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他那风格悲郁浑壮的名传千古的“黄华水帘诗”正是在此时喷涌于胸,成为其不朽的具有高度水平的代表作。诗的第一句“黄华水帘天下绝”就是他心声的写照。可以说元好问的《黄华水帘诗》是中华诗史上的上乘之作,足可同李白庐山瀑布诗媲美,而称为千古绝唱。诗人由于极端喜爱不仅在原诗中反复咏唱“每一个恨胜景不得穷”,“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尽管诗人深受亡国之痛,饱尝颠朴流亡之苦,还是在七年后重登黄华山,而且在他的又一首古诗《水帘记异》中起句发即写道:黄华绝境探未穷,道人已约山樱红。七年了还念念不忘黄华水帘子。而这又是因为:“我初闻之雪溪瓮”,雪溪是王庭筠的号,他的《山居》诗中有一首是“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山飞雪舞天风。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这显然是一首笔力雄放清新隽永的传世之作。元好问受此诗影响,所以对黄华水情有独钟,除用两首雄浑流畅的七言古诗咏水帘外,在《黄华峪十绝句》组诗中又濡润笔墨,酣畅淋漓地写了四首咏黄华水帘的绝句,而且笔走轻灵,各施绝招,诗人费如此多的笔墨比之李白咏庐山瀑布的两首还多了四首,可见对其喜爱之深。这是咏水帘绝句的第一首,诗人用波澜起伏的笔法先构勒水帘的地理环境,四周悬崖壁立千仞,象一个硕大的碧玉雕琢成的石瓮,上面极目处是一片井口似的云天,所以诗人的承接句用仰面看云,由于头顶的天是那样的高小,所以看云不是浮飘不是飞动,而是动摇。这种巧妙的用神来之笔叙出了“半空翻转玉龙腰”,这不是舞蹈吗,令人一怔之后,继而思虑:啊,是瀑布。诗人用句之妙巧夺天工。唐朝人徐凝“今古长飘洒飞雨,半空翻转玉龙腰”,真是天壤区别。一个是神来之笔,一个仅为出语新颖而已,怪不得苏轼把徐凝诗称为“恶诗”、“至为尘陋”,平心说来,徐凝诗虽(如周振甫说)不算恶诗,但意境和诗味同元好问这两句比就差远了。
七
万古飞流泻不供,枉教喷薄困鱼龙。
滴仙剩有银河句,不道香炉画一峰。
《注释》:泻不供,供取平声,即林州地方语泻不完、很快的意思;喷薄:震荡,激荡涌出的意思;鱼龙:鱼龙指古杂戏,古代有鱼龙百戏,是一种变幻的杂戏术,张衡《西京赋》云:“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於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1戏於庭,炫耀日光”。本诗是说黄华水帘象变化多端的鱼龙困在(瀑布)里面;谪仙:指李白。李白有望庐山瀑布诗;香炉画一峰:庐山有香炉峰,状似香炉,奇峰突起。元好问在其《水帘记异》诗中有“镜台悬流不易得,世俗取名香炉峰”句,是把黄华山挂镜台作为香炉峰了。统观这句诗与上句联系起来意思是:李白(如有)剩下的未表达完庐山瀑布的银河佳句,(看了黄华水帘)就不会专门溢美庐山的香炉峰一处了。
《译诗》:黄华飞瀑千古流泻无穷无尽,
冤曲了困在这里激荡喷涌变化多端的天降鱼龙。
李太白剩下的赞美庐山瀑布的银河佳句,
不会再专门溢美庐山香炉一处山峰。
《简析》:本诗是《黄华峪十绝句》组诗的第七首,又是十绝句中四首描绘黄华水帘诗的第二首,如果说上一首诗描述了黄华水帘的地理位置、环境状况和形成缘由的话,本诗则重点吟咏了黄华瀑布的胜况和平对黄华瀑布水的评价。诗的第一句写黄华瀑布水千万年来水势汹涌从未间断,这种突出水量和水势及千古不断的开关很能使人收起兴趣,第二句用鱼龙百变,奇态百出承接进一步发挥了上一首的“天飘洒飞雨”、“半空翻转玉龙腰”,而将瀑布水胜状、丽景放到读者眼前,引人无限思绪,联想多端,从而使人想到如此好的瀑布,前人为什么描述甚少?它和李白所描绘的庐山瀑布相比孰优孰劣。应该怎样评价它呢?诗人在第三句即转折句用“谪仙剩有银河句,不道香炉画一峰”,作了极巧妙的回答,庐山瀑布李太白仅写了两首诗,比起元好问见到黄华瀑布水,喜爱有加,竟写了六首之多,诗人猜想李白的咏庐山瀑布必定还剩下的优美绝佳的诗句没有尽情写出,如果他来到黄华山,见到黄花菜华瀑布则有天上谪仙人之称的李太白可能会移情别恋,将由庐山剩下的绝佳诗句在黄华水帘迸发高咏,李太白一定将那耸入云天的黄华香炉峰——挂镜台称赞为又一个庐山香炉峰,甚至在如画如玉阙的挂镜台前由衷赞美此峰胜过庐山香炉峰呢。诗人借李白之典巧妙地阐发了自己对黄华山瀑布水的评价,实在说以诗人一代宗师的身份进行直接评价,也可称千古绝唱,这里用李白来衬托烘映是修辞手法极高妙的体现。诗人在本诗中的“泻不供”用了林州一带地方方言,“困鱼龙”用了历史典故,而“谪仙”、“银河句”等又借用了历史名人,将吟咏黄华水帘的胜景和评价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极强的艺术效果。读这首诗,使人不由不佩服诗人深厚的驾驭语言的工力和一代宗师的艺术功底。由于元好问格守李白、王昌龄等的遗风,所以历代对其绝句诗评价极高,这组黄华山十绝句虽非其代表作,但其艺术功力完全达到了一流水平。平心而论。正象诗人所感慨的那样黄化山瀑布水有北魏地理大师郦道元永年年间所写:“黄水出神1山黄华谷北崖上,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门带,去地七里,直泻岩下,状若鸡翅,请之鸡翅洪。盖天台赤城之流”的渲染,有王庭筠、元好问等历代翰墨巨匠的精雕细刻,为什么其名不彰,於世不显呢?除了其它原因外,当道的守着珍宝哭穷,不注意挖掘历史文化积淀,而着重於媚洋崇外,应是一个重要因素。张应登在《黄华山赋》中说:“黄华、黄华,岂天地之一卷!”又有谁能理解呢?如果说黄华山是一块荆山璞玉,那么元好问的千古绝唱更不应该“金钗雪里埋”了。
《林州历史文化》是林州史志办和林州史志协会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刊物。主要发现、挖掘林州厚重的历史积淀,介绍推荐对林州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评论研究历史事件和对某些尚未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物进行评论研究,为将林州建设成为“世界山水人文城市”这一远大目标做贡献。现已出版8期。
主办:林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林州市人民政府史志办公室
编辑部:林州历史文化编辑部
欢迎投稿
联系人:刘敏
-
邮箱:lzsdfszb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呢白癜风公益帮扶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