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西街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坐落于林州市区东南,龙湖之畔,现有教职员工68名,学生余人。学校秉持“理念是先导,德育是灵魂,质量是生命,安全是底线”的办学理念,立足“乡土情”,把红旗渠精神作为“第一课程”,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核心,将红旗渠精神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勤心“高质量”发展,争创“标识化”学校,形成了四个“标识化”符号。
一张名片:根文化主题教育,以“正”培根
旧物摆件、手工艺品、无土栽培、利用猪槽制作的太阳能小水系等,都是师生精心创作,独具特色。旧门板、老箱柜、树疙瘩改造的书案,配上土草编、枣木墩、小矮凳,点缀在教学楼中,别有一番风味。数码科技角把电脑、无人机、照相机、摄像机等解剖呈现,让学生拆解、组装,随意把玩。“畅响坛”让孩子们随时登上舞台,敢于发声,把“不可能”变为“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把“我不行”变为“不,我行,我一定行!”……校园里处处弥漫着生机勃勃的气息。
习近平总书记说:“孩子教育,跟植树一样,一开始就要竖正。”这里的“竖正”,既是指树立良好道德品性,也是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的根魂,西街学校充分运用红旗渠元素,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学生发展立根直茎,修枝剪叶,培土保墒,正本清源。
西街学校致力于绘一张有生命的蓝图、办一所会生长的学校,开展根文化主题教育,从根之问开篇,分区建立六个物理模块:根之道、根之源、根之慧、根之基、根之梦、根之魂,让根文化物质呈现,看得见、可触摸、能感受,从理念与愿景、立德与树人、读书与成长、健康与安全、习惯与能力、精神与信仰等方面厘清成长路径和路标。
学校编写了《根文化主题教育综述》,构建育人体系,建立可持续操作的基本遵循,系统解答“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做成什么样子”。拉单列表,将愿景图转化成施工图。行动催化,赋能学生“满格电量”。坚持对每一个生命体“根系”的厚植,让生长之源有足够的底劲儿,生长有足够的后劲儿。“生命、生机、生长”成为学校的主流词语,不断扩充生命的张力,让学生在体魄上野蛮生长,精神上文明生长,智慧上优质生长,情感上蓬勃生长。根文化主题教育被评为安阳市教育工作亮点,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成果奖。
一个亮点——红旗渠特色课程,以“红”铸魂
西街学校开发了以版画创作为亮点的红旗渠系列课程,红旗渠精神以独特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并在发展和实践中,被不断传承和创新。
“红旗渠?印象”模拟体验区,依墙就地,绘景画意。让孩子们“穿越”到当年的修渠场景中,让红旗渠走到身边,能触摸、能共鸣。体验区内的物品,都是师生平时搜集来的,在找寻修渠时的工具、照片、账本等老物件时,打听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修渠故事;在模拟体验课上,学生们模仿修渠人劳作,进行小推车比赛,体验抡锤打钎,沉浸式体验当年修渠时林县人脾气犟,就是“说了算,定了干”的倔犟与执着,“不等不靠,干就干好”的勇气与魄力
在特色版画课上,学生运用刻刀,通过手腕发力,经过刻、切、铲、凿、划,在木板上刻绘红旗渠工程。通过起稿、刻制、上墨、磨印、扫尾五个步骤,再现了修渠时的真实场景。
学校邀请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给学生上体验课,讲述当年修渠经历,介绍修渠土法创新,示范抡锤打钎。孩子们还走访了李改云等红旗渠特等劳模,聆听修渠故事,感悟奉献精神,通过与修渠人的零距离接触,理解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为创作增添无穷动力。
目前版画社团共有学生多名,已创作版画作品余幅,关于红旗渠的作品余幅。社团里的学生深深热爱上了版画,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有的学生课间10分钟都要跑着去刻上几刀,有的学生放学带回家去刻。因为热爱,加上对红旗渠精神的领悟,很多学生的作品充满精气神,在多地展出,赠送给北京的小朋友,甚至被纪念馆收藏。版画,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再现红旗渠历史。借助孩子们感兴趣的载体,寓教于乐,红色种子植入孩子的内心,生根发芽。
学校开辟红旗渠版画长廊,分为红旗渠工程、修渠场景、修渠人物三部分。通过不断补充、完善学生创意作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课间,这里“人气很旺”,三五成群的同学站在自己或同学的作品前,驻足观赏,讲一段创作经历,谈几幅作品感想,精神内化悄然发生。
年暑期,林州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由主办的“传承木刻版画技艺弘扬红旗渠精神”非遗主题展,全部是西街学校学生创作的红旗渠题材版画作品。孩子们用刻刀一笔一笔地刻下他们对红旗渠的热爱,孩子们的这些作品也是红旗渠后代送给前辈最好、最珍贵的一份礼物。孩子们都有一个愿望,用刻刀再现修渠史,让更多的小朋友知道林州有条人工天河红旗渠。
一个特色:学生成长空间站,以“读”启智
让校园内充满生命气息,时时能读、处处可读、人人悦读是学校致力打造的一大特色。学校积极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把读书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打造校园“最美阅读空间”,巧妙利用闲散角落,让每一寸空间都成为学生的成长空间站。教学楼梯间的读书亭、台、吧、阁依势修建,创新作品展区鼓励学生展开奇思妙想,敢于“想入非非”,从普通农家收集来的劳动工具汇集成农耕文化角,师生发挥各自特长,自己动手,助力学生精神成长。
西街学校有这样一个共识:书在图书馆是“纸书”,有人读才有灵性,书不怕丢,有人拿走了,权当留做纪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把图书、仪器搬出图书馆、实验室,孩子们随时随地可以阅读、实践,读书小空间延展成多触角的微型成长空间站。
以读书空间为支撑,学校开展了红旗渠精神主题导读,把红旗渠精神相关书籍投放到阅读空间站,在电子阅览器中下载红旗渠音频、视频,